
我国放弃投票。
近日,联合国召开大会就是否向海地地区派遣“安全支援团”展开讨论,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的我国,也客观表达了本国的立场——不支持向海地派遣“安全支援团”。
但是不管我国代表如何澄明,其他理事国成员都没有理会我国的意见。
最终,14个安理会理事国中,13个都与中国持相反立场。到最终的决议投票环节,我国也只好选择放弃投票权。
我国为什么会反对向海地派遣“安全支援团”?
海地问题由来已久
海地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当时海地突发武装政变,各地深陷政治危机中,就连总统阿里斯蒂德都难逃其难。中央政治被推翻后,其总统也被迫潜逃美国,海地危机一触即发。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地军政两方一直处于割裂状态,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和解,所以海地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随着各方势力的拉扯,海地形势还变得越发严峻起来。
1991年至1994年3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多次出面协调海地问题,最终美国总统卡特甚至亲自赶赴海地,与当地军方签下相关和平解决海地争端的协议。
海地势力盘根错杂,不过最终在美军的武力镇压下,太子港等主要港口也相继被美军占领。最终,在美国的帮助和扶持下,阿里斯蒂德这才得到重返海地并继续履职的机会。
在外界看来,海地危机基本上在美国和联合国的帮助下趋于和解。但事实并非如此,倘若问题真的已经和平解决,联合国今日便不会再发起相关会议。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海地问题得不到根治?
实际上除了固有的殖民、种族和奴隶制度等问题外,困扰海地的还有一层原因,那便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前文我们已经提及,海地总统在被推翻后选择潜逃美国。而美方也在后续的平复海地问题中多有行动。尽管美方已经于1994年宣布基本解决了海地问题,但该地此后仍旧风波不断。足以见得,美方势力在其中也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而这也是我国不支持向海地派遣安全支援团的原因之一。
所谓“安全支援团”
去年10月开始,美国就在不断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美国指出,当今海地安全局势正处于不断恶化阶段,当地人道主义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美国认为,当今各国理应为解救海地贡献力量,而这些力量也将受到美国的统一调遣和领导,组成多国安全支援团。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似乎这只是美国希望联合他国力量展现自己的舞台。倘若能真正帮助海地人民走出危机,似乎也不失为良策。
但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美国所谓的“安全支援团”构想其实并未征得海地人民的理解与认可。连当事人都没有认可,美国就急于派兵前往当地,势必会给当地本就混乱的政治格局带来更大的打击。
我国认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该平等地尊重他国的发展和道路选择问题。海地的问题的确复杂,但也应当留给海地人民自己去解决。当海地人民真正向外界传达“需要帮助”的信号时,所谓的“多国安全支援团”才能师出有名。
而如今海地人民尚且对美国的提议有过任何认可的表示,这时候他国势力插手其中,非但 不能起到积极作用不说,还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当地的危机。
当中国代表提出反对的声音后,也有一些国家提出质疑——“中国难道要袖手旁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国代表诚恳表示:“眼下最要紧的不是越俎代庖般直接插手海地的争端中,而是应当召开相关紧急会议,听取海地当局以及相关利益攸关方的意见,进而再决定是否对海地“增援”。
美国介入的隐患
但除俄罗斯意外的其他安理会成员国依旧选择了坚持己见,对我国代表团的意见予以忽视。最终,也仅有我国和俄罗斯对此选择了弃票。
事实上,我国对“多国安全支援团”是否真的能发挥积极作用存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以说,美国在整个海地问题的立场上始终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无论是1994年帮助海地总统重返国内就职,还是当今引导绝大多数国家支持向海地派遣“多国安全支援团”,美国似乎永远都把控着事态发展的方向。
而此番美国之所以如此迫切地希望能够联合他国的力量插手海地的相关事宜,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的。
加勒比海区一直都是美国希望扩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海域,但多年来却因为种种复杂的现实因素,美国迟迟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如今正好可以假借“多国安全支援团”之名向海地派遣武装力量,完整自己未尽的“事业”。
也是在充分考虑了多方因素后,我国才决定拒绝投票。
中国始终对他国报以善意,如今海地问题频发,我国自然希望能够尽绵薄之力帮助其脱离险境。但还是那句话,外交的出发点是本国利益,我国在做出一切外交决策时,首先考虑的都是自身的权益和原则。
国家拥有独立主权,也有权力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海地作为独立的国家,自然也享有这些权力。美国不再取得海地同意的情况下就决定向海地增派武装力量,一来没有尊重其作为主权国家的权力,二来也未必能达到积极的效果。
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可以通过高层对话等和平方式征询到海地的真实意愿,再决定是否向其提供援助。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海地问题早日得到和平解决,海地人民早日拥有和平。
